(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材料二 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专司纠察。“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 * * 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肖宗志)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3分)
(1)特点:①监察渐与行政分离 ,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②监察组织体制健全,分工明确;
③职权范围逐步扩大;
④极端重视地方监察 ;
⑤监察法规日趋完善;
⑥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⑦以官僚制度监察为主,鲜有民间、社会的参与;
⑧虽然追求监察的独立发展,但并没有摆脱行政干预和人治体制;
⑨监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和避免行政失误,保障民生,但核心和本质是服务皇权专制。(12分。答出6点即可)
(2)主要变化:①监察内容变化,强调对新事务的监督;
②监察制度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③监察制度体系除了传统的官制内监督,还增加了代表民意、社会的体制外监督;
④监察制度呈现近代西方权力制衡和法治体制的色彩;⑤它带有主权在民的倾向性,但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8分。答出4点即可)
启示:必须加强对公权的约束和监督(或应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借鉴他国监察制度,取长补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监察内容和方向;发挥制度和社会作用,建立完备的监察网络。(5分。至少写3点)
题目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春秋战国至清朝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监察渐与行政分离;监察组织体制健全,分工明确;职权范围逐步扩大;极端重视地方监察;监察法规日趋完善;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等等。
(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取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 * * 分离,并彼此制约”,分析概括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