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著名作家刘心武说,我少年时代,居住在北京的一个胡同大院里,院中有一棵大枣树。每到秋天,它的树枝上总是结满累累的大白枣,院里的孩子们集合起来,用竹竿打枣。但是,那大枣树最高枝权上的那几颗大白枣,却总是弄不下来。就这样,年年打枣,年年吃不到顶尖的枣。院里的老人们说,高处的果子最甜,但那些最甜的枣,我们始终没有吃到。
如果说我今天实现了自己的某些愿望,是跟我始终向往着“高处最甜的枣子”分不开的。但我得承认,我至今也没有吃到“高处最甜的枣子”,可是我不放弃那一份向往,因为美好的向往,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答案

参考答案:可以论证:刘心武的儿时故事充满哲理,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高处的枣儿最甜”,代表着一种向往,而美好的向往,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心灵之树上的枣儿,永远可以望到而不可以摘到;但如果心灵之树上没有这颗枣儿,人生也就走到了尽头,不信就试试看。
原文标题:最高处的枣儿
参考标题:高处的枣儿最甜
心灵之树上的枣儿
一生只为那颗枣儿

阅读理解与欣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⑴家贫难____________

      ⑵省记____________

      ⑶落落大____________

      ⑷生幸而遇予乎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词“可惜”是个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⑵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5.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