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内容与时代背景,并做基本评价。

答案

参考答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人物张之洞对其作了全面的阐述,这一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清末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一个在“自强求富”口号下,兴办洋务事业的地主阶级改良派,史称洋务派。他们在从事洋务活动中,深感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于是他们创办新型学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把培养买办、翻译、工艺人员和陆海军官等洋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他们同时也密切关注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办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教育思潮,是论为半殖民地的中国走向近代的教育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经史儒学教育思想,吸取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引进了“西学”和“西艺”。因此,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大变动,对中国教育史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内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也就是指“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这一思想,简称“中体西用”。
①“中体西用”的基本思想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首要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中的不足。中学中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洋务派尤其强调“明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重要意义。这是针对当时已经进入高潮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男女平等等思想提出的。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西政。西史即西方各国历史;西艺包括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技能;西政包括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制度。洋务派还主张:小学应先学西艺、再学西政;大学则要先学西政、再学西艺,而且学习西艺的时间要长于西政。
②关于“中学”和“西学”之间的关系,洋务派强调“中学”是“立国之本”,“西学”必先通晓“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洋务派强调“中学”中的伦纪、圣道、心术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属于可变的附庸。“中体西用”说的基点是立足于“中学为体”上的,洋务派强调“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而绝不能替代“中学”。
(3)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又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它是一种调和“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文化观和教育观。就其内涵来说,充满着矛盾的“二重思想”。
其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反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的“经世致用”成分,重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国富强的实政。扩大了学习西学的范围,主张在更大规模上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封建旧文化根深蒂固的封建时代,如果没有维护“中体”的名义,要引进西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中体西用”思潮的流行,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争得了一定的合法地位,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非一无是处。
总之,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能把“西学为用”作为办学宗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虽然其根仍为中学,但毕竟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又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