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一般资料:男,30岁,未婚,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半年多前,求助者对公司的一名女同事产生了爱慕之情,而且那位女同事也喜欢他,可是那位女同事有个幸福美满的家。求助者不想破坏她的幸福家庭,伤害她的家人。可是求助者无法从这份感情中挣脱出来,因此,感到很痛苦,常常失眠,有时心情特别不好,不想见人,不想工作,饭量也越来越小。曾看过医生,医生说是神经衰弱,开了些药,可是没有用,现在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求助者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故来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不爱说笑,工作和大家沟通交流得比较少,自己一味埋头工作。求助者在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对求助者要求极其严格,因为一点小事就会指责求助者。求助者有个弟弟,比自己小一岁,弟弟身材高大,既英俊又聪明,性格开朗活泼,母亲非常喜欢他。弟弟走到哪儿都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自己只不过是个陪衬。这使得求助者从小就非常自卑,不愿与人打交道。也曾谈过几次恋爱,可都没有成功,到现在三十岁了,也没有结婚。曾经想到过自杀得到彻底解脱,但最终放弃了。

该求助者的行为表现为( )。

A.主动求助

B.同事强迫

C.医生转介

D.被动求助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本案例中,求助者“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故来寻求帮助。”可以看出,求助者属于主动求助。

阅读理解与欣赏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罗丹先生并没有艺术家们常有的罗曼蒂克派头,倒象是一位拘谨的绅士,严谨的学者。他头戴老式的礼帽,身穿黑色的服装,须发皆白。飘拂在胸前的稀疏的银丝,看上去像闪闪发亮的轻雾。他没有瞧我,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看这些雕像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到罗丹所塑的人物像,都远远不及希腊雕塑那么完美、完整和典雅。他们显然不是以形体美取胜,而往往带有这种不足或那种缺陷,达鲁的胸像,肋骨毕露;罗朗的头像,眼眶相当难看,似乎有眼病……以至我完全可以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

  “平常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被认为是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这是他们的大错。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攫取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艺术中的美丑,当然与生活中美丑不同,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中的“美”,但只有当这“丑”被艺术家表现得有内心世界、有心理深度的时候。罗丹先生只是为了给人一种刺激,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才刻意追求形体上的缺陷与丑陋吗?

  “不,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自然中被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被认为是美的更显露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缺残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露出来。在艺术中,只有那些没有性格,就是说不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是的,罗丹所追求的并不是形体上的丑陋,而是内心的深度,是内心世界的某种状态在形体上的一种如此强烈以至使形体变形的反映。这个曾经美艳一时的《老妇人》,他低头看着自己丑陋的形体,面部充满那么深的悲哀、羞惭和绝望!《施洗者约翰》那略呈内八字的两腿,使他瘦弱的身躯更显得僵硬难看,然而却表现出了他机械的一步一顿的步伐之沉重与庄严,使人感受到这位传道者那种完成神圣使命的精神。《青铜时代》那个从沉睡中刚醒过来的青年男子不美的形体与不平衡的身姿,正是为了表现人类从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意识的伟大过程…………

  注: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

1、第三自然段中的“用魔杖触一下”“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用的是比喻手法,其实际意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第二自然段末尾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通观全文,从罗丹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观两方面来阐述这一“重要的倾向”的具体内容。

(1)在艺术实践中,罗丹的雕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以内)

(2)在艺术观上,罗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3、文章在引用罗丹的一段话之后,就重复使用“他的眼睛仍然仰视上前方”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

A、作者在罗丹的亲自陪同下参观,因而能更深刻理解罗丹的艺术观。

B、罗丹的雕塑往往带有某种不足或缺陷。

C、罗丹的雕塑所追求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形体上的强烈反映。

D、作者在介绍罗丹作品的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E、作者较详细地介绍《青铜时代》等三件作品,意在说明罗丹的艺术追求。

综合题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 * * 党领导的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五

材料六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6分)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6分)

材料七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八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七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5)材料八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