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实际并结合以下两个案例,至少用一个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亦可)进行分析。
问题的分析可从某一个方面切入,不必面面俱到,能阐述清楚即可。视点犀利,欢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必须有理论依据。抓住要点,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案例一:
中科大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老一辈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大力倡导下,在方毅等领导同志的支持推动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截至目前,已招收29期共1134名少年大学生。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之后,国内十几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少年班”,但不久纷纷停办。
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立即有媒体跟踪采访,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
但根据学校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成才率非常高,85%以上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三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比例远高于本校普通本科生。其中数百名杰出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一般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案例二:
30多年1200多高考状元今安在
有人跟踪统计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间,1200多个高考状元踏入社会后的发展,结论让我们感到非常意外——
这些天之骄子中的骄子们,大多并没有取得过人的成就;反倒是一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低学历人群,涌现了一批首富群体和社会精英。象牙塔的光环消退之后,大学生连自身就业、生存都很成问题。
根据以上案例论述:
超常教育有没有必要
参考答案:超常教育即超常人才教育(台湾、香港称资优教育,欧美称天才教育,日本称英才教育),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悄然兴起的对天资优异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它既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
“超常儿童”指在心理特征的某一方面表现特别出众的儿童,他们的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互相作用的结果。超常教育尽管看起来只针对比例相对少的儿童,但由于他们的发展潜力比较大,有希望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应是超常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常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我国以往总是把超常教育定位于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际上超常人才教育不仅要面对智力超常儿童这一潜人才“富矿”,还要从特殊人才的成才规律去面对更大的人才宝藏。
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的人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即适合于个体发展的教育,大多能成为优秀人才。所以超常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论躯体健全与否,只要智力在中等偏上的早慧生(天资早显学生)与潜慧生(天资迟显生)均可接受这种特殊教育。
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例是1%~3%。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中国超常儿童有290万。如果把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特殊才能考虑进去,超常儿童的比例要占到15%。
中国的教学班是为大多数孩子设的,超常孩子会不适应。超常儿童的独特性要求有适应他们的教育。这些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应该享有基本的受教育的权益,我们也应该给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
②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与卫生、医疗等一样是公共事业,有提供公 * * 品、普遍服务社会的义务。
超常教育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中竞争的卓越人才或英才,即具有高创造力的各种高级管理人才及各学科带头人等,而不是一般人才,所以它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素质教育。这是超常教育的意义和培养目标之所在。教育结果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的前提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不同规格、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让人选择。现代教育观应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允许选择、因人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才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③从超常儿童自身角度来说,开展超常教育可以帮助有潜力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
普通教育强调齐头并进,使用相同教材,是“大锅饭”,无法启发有潜力的孩子。超常教育强调发展,立足点在各自发展,多样性的课程、个别化教学、丰富的环境,让有潜力的幼苗发挥潜能。课程和教学方法使教育历程充实、活泼,这些也都是教育改革中所追寻的。资优教育的原理、原则和策略的运用,可使普通教育变得更活化、素质化,更能帮助所有学生发展起来。所以,超常教育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改革也有一种刺激甚至是引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④从统计数据来看,有人曾根据近世1000多年间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与他们做出的重大科学创造发明绘制了科技人才成功曲线,发现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即开始做出重大发明创造。人才学研究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年龄是37岁。
国外心理学家把智力分为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将这几种能力与人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发现,49岁以前智力占优势,18~29岁占明显优势。这样,如果按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学生到硕士毕业已有二十五六岁,博士毕业已经30岁左右,再经过几年工作实践积累,就错过了发明创造的最好时机。超常教育本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使年轻人在25岁左右就达到博士毕业,正好进入创新的最佳年龄。
结论:
超常儿童虽然有超常之处,其他的常态儿童与他们相比或许显得平庸,甚至还有那些智力上有障碍的儿童。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对于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是否超常,最终是否能够成功,主要还取决于他成长道路上受到的教育,只有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孩子真正受益。
超常教育也不是没有缺陷,如少年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等现象。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少年形成了一种与同龄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超常教育班的同学既不属于自己同龄人的圈子,也不属于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大同学的圈子,而是一个独立的群落。由于家长及老师的特别关爱,这个群落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弱于其他人。他们接受学校影响多一些,社会经验比较少,甚至不如与大龄同学一起长大的同龄同学。这些情况都是值得注意的。
总之,少年班并不是“神童流水线”,创办它的目的在于更早地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