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教育本质讨论的始末及其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本题是辨析题的综合体,可以做成几道辨析题或多道选择题。答题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界深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1952年《人民教育》杂志提出了以下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专门特点;教育无疑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因为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之一,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同生产力没有直接的联系,教育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教育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些观点,当时基本上为我国教育界所接受。
随着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教育工作重点的相应转变也属大势所趋。客观上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问题。在此情况下,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应运而生。
1978年,于光过首先对把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上层建筑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教育包含了上层建筑的东西,但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其后出现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和教育属于生产力两种观点的讨论。至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尚未定论。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①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②教育是社会生产力。③教育本质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④教育本质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在某些历史阶段其本质是生产力,在另一些历史阶段其本质是上层建筑。⑤教育是促进人体社会化的过程。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本质的讨论,从理论方面看,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方面看,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是简答题,可以到此为止了,如果是论述题,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六个观点的内容和评价——
(1)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这种观点认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教育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其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领导权以及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具有上层建筑的共同特点,都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也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该观点受到许多质疑。人们一方面认为,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也有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将其完全归结为上层建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另一方面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要求人们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划分为不是经济基础就是上层建筑,该观点那种非此即彼的方法是错误的。
(2)教育是生产力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者的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品德、性格。经此转化,人就成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教育也就具有生产力的意义了。
然而,有人指出,尽管不能把全部教育看做上层建筑,可至少有一部分是上层建筑,故不能笼统将其称为生产力。称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可以的,而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则是不科学的。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总要以当时的统治思想为指导,进而影响到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确实是上层建筑。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对于科技传播、创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教育,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重要的因素了。所以,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但是,本质是事物内在稳定的特征,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该事物也就不能称之为该事物,而会演变成另外的事物了,对教育来说也是如此。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存在不是一般意义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实践的存在,是作为主体性活动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人们长期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而且,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也同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因此,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也有人指出,这种观点是对教育职能的外部表现的概括,而不是对教育的内在矛盾特征的揭示,它虽然也反映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却不可能成为贯穿人类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现象的本质,不可能成为使教育区别于一切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这种观点认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教育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社会职能。从这一点来说,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吸收而形成社会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社会生活目标,承担社会责任义务,获得社会群体赞许的社会行为,最终成为社会一员。这一观点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然而该观点也并非没有争议,有批评者指出,该学说是很不周密的,把教育看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的自发影响,学校教育决不能代替社会关系,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常常会陷入“社会本位论”的圈套。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从教育自身的规定性立论的。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不是硬要把教育归属于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的范畴之中去。但是反对者指出,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历史上众多教育家、哲学家做出的判断,这种界说与历史上的见解没什么差异。另外,“培养人”的提法也不准确,它只接触到问题的表层,“培养”与“教育”常为通用语,用“培养人”的活动来定义教育,就成了定义反复。
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理论论争,是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虽然论争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引发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从理论方面看,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实践方面看,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