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

A.甲、乙、丙、丁四人预谋某晚去某超市盗窃,由甲提供一辆三轮车。届时甲因害怕未去,由乙、丙、丁三人用甲提供的三轮车盗走超市的大批名贵手表

B.甲与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甲得知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

C.甲于某日携带匕首前往乙家,准备杀乙泄愤,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

D.甲在树丛中向仇人乙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中四人构成共同犯罪,因乙、丙、丁三人构成犯罪既遂,甲不单独成立其他犯罪形态,即甲与其他三人一起构成犯罪既遂;B项中,甲是因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中止了犯罪,所以构成犯罪未遂;C项中,甲中止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深感害怕”,而不是“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即“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所以,甲不构成犯罪未遂,而是构成犯罪预备,或者说是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D项中甲已实施了犯罪行为,构成犯罪过程中的犯罪中止。

选择题
实验题

某兴趣小组为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逐渐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同学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做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3)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实验中“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证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4)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也呈红色,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结论1:说明碳酸钠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5)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判断反应的发生。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6)表中X=__________。

(7)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上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该同学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