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材料:
第一段:张明是北京某师范学校的学生,要作为领队选8个人,一起去西藏地区的某县参加支教活动。但是以往的支教活动都遇到报名人数较少或者支教成员中途逃跑的问题。
第二段:要前往支教的西藏某县,交通不便,财政收入很少,基础设施落后,以往的支教队员去了都呆不长,因此当地百姓对支教人员们已逐渐失去了信心,说娃娃整天想老师,但老师经常换,弄得本地的老师都不知道按谁的方法教学,支教还不如不搞。
第三段:支教的青年在开评教会,大家都认为小王的课程设计很敷衍了事,小王情绪激动,说:“这怨我吗我们搞教学活动,校长和管理员都不配合,我干嘛费劲教学生啊”
第四段:支教队员要去做家访,家长不配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到偏远山村支教是好的,但也有人认为支教并不能提升山村的教学质量,没有意义,请问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参考答案:支教工作的开展,无疑给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希望,输入了新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村地区的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带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也存在着很多质疑的声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理性的看待。
从总体看,大学生支教缓解了师资紧缺,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受教学校还是比较欢迎的。农村教师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僵化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而大学生支教者有新的教育理念,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教学方法多样而新颖。在带给学生新鲜体验的同时,也能让农村教师有所对比或借鉴,或许可以带给农村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的改变,进而改善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大学生对西部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矛盾。第一,对于执教者的综合素质,受教学校很难在接收前进行综合考察和细致挑选,以至于到校任教一段时间后,个人的观念、价值取向、教学水平等与需求之间的差异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不少支教人员将支教当作一种“个体锻炼”、“优势积累”和“就业缓冲”来看待。第二,从支教队伍的稳定性看,由于支教时间较短,不断地轮换造成了教学缺少连续性,加大了学生的适应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三,支教者的先进理念、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可以弥补所支教学校的不足,但由于具有“阶段性”和“流动性”,因而无法对支教学校产生连贯性的影响,一旦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氛围影响很大。第四,由于支教具有自愿、奉献和阶段的性质,支教学校与支教人员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管理上普遍处于“管多了不是,管少可不行”的局面。
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山村支教的规模,做好支教活动纵向和横向的延续、连贯性,变游击战为阵地战。加强“靶式”支教,定点支援,并持续关注受援助的学生和对应学校,加强山村支教的深入性与延续性。积极开辟在优秀支教人员中直接选拔教师的通道,帮助那些有志长期任教于基层农村的支教人员解决教师编制问题,鼓励支教大学生扎根山村教育。

写作题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