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17分)

你遗失了感动吗

①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②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③“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的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④“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⑤“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感动呀?”

⑥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⑦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⑧那天,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⑨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有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了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的票子(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⑩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⑾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一位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课后,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⑿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不期而至。

⒀不久前,我在“感动中国”的晚会上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面而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写道,2008年,如果能去看一看奥运年的北京,住一住北京的平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⒁我知道徐本禹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也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⒂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⒃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16.本文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17.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18.第⑦段中“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9.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对第⒁段“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一句中加点词的理解。(3分)

20.第⒃段中加点的词“表里”具体指什么?(3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感动”,请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案

16.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一方面用提问的方式使文章标题醒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另一方面点明了文章的话题内容

17.假如青年时代的回忆里仅仅只有苦读和考试等情景,而没有被除数别人感动和感动别人的珍贵记忆,人生也是不够完美的。(意思对即可)

18.铺垫,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依据;反衬,以天气的寒冷来突出被母亲所感动的温暖。

19.加点的词形象地表现了徐本禹尽其所能,用爱心和责任心为改变山区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山区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同时抒发了作者被徐本禹所感动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20.“表”,指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等现象。“里”,指善良、爱、美好、奉献、温暖、幸福等人生的本质。

21.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感动,保持善良的心性,并用善良之心对待别人,多做让人感动之事,也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感动缺失的遗憾。(意思对即可)

16.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1分),点明内容(1分)

17.“书本和试卷”指苦读,指学习生活。

18.“铺垫”、“反衬”任意回答一点,并适当解说即可。

19.“扛住”和“扛起”两个词都是形容徐本禹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的。

20.“表”,指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等现象(1分)。“里”,指善良、爱、美好、奉献、温暖、幸福等人生的本质(2分,意思对即可)。

单项选择题

二战结束之后,由于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贸与信息传递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目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两股不同方向的潮流:某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仍然坚持“西方中心论”。与此同时,某些取得独立或复兴的民族,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一种返寻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和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甚至某些东方学者鉴于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和自身曾遭受的欺压,提出文化上的“东方中心论”。 如何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以便造成在全球意识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呢我认为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可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例如:儒家主张“制礼作乐”,即要求“有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顺应自然”,即要求“无为”以保持社会安宁。它们本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思潮。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对话中取得了某种共识。到西晋,有郭象为调和孔老,提出了“有为”也是一种“无为”。在《庄子•秋水》中有一段郭象的注:“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不可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穿牛鼻”“落马首”是通过“人为”来实现的,但它本来就是合乎自然的。 郭象这一观点,儒家可以接受,道家也可以接受,但它又不全然是原来儒家或道家的思想了。“有为”(人为)和“无为”(天然)本不相同,但要使两者的意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容纳,就必须在商讨中找到二者的交汇点,所找到的交汇点就可以成为双方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则。它并不要抹煞任何一方的特点,而又使双方能接受,这无疑是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的。

从全文看,对“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今天的形势下,可以作用处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一条原则

B.“和”不等于“同”,“和”就是承认差别,寻找共识,共同发展,“同”则是一方同化另一方

C.“和”的结果是双赢,双方的特点没有抹煞,反而互相取得对方的优点,使事物得到了发展壮大

D.要实现“和而不同”,就必须通过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的谈判、交流、商讨、对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伴随文化多元化而来的,将是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