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的是( )。

A.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力量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分析] 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经济变量对经济的冲击和干扰的内在机制。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首先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主要针对个人所得税。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人们向政府缴纳的税额也相对减少,从而相对地减少了人们的税务负担,尤其对于实行逐级累进税的税种,收入的减少会显著地减少征税额,从而消费者可以将较高比例的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即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经济衰退和协助经济复苏的作用。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政府税收的增长幅度也会超过收入的增长幅度,从而起到抑制经济增长过热的作用。 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即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衰退时,失业人口增加,政府将增加这部分转移支付,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有助于经济的复苏。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 再次是农产品维持制度,这是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政策。当经济萧条时,政府仍维持原有的总产品收购价格,这本质上是一种支持价格,即按照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购买,从而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当经济过热时,政府的农产品维持制度使价格仍维持在原有的低水平上,达到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稳定作用。 因此,本题应选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选自《书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小题2:下列对作者在文中引用纪德在《地粮》一书中的话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

B.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C.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

D.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小题3:作者主张“走出书斋的阅读”。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走出书斋的阅读”。(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