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四】杉原薰(日本)提出了如下观点:1945年,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诞生成长起来。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未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除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正在紧随其后。

——新浪财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以谁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12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4分)

(3)材料四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中,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8分)

答案

(1)①中国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而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

②中国在经济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2分);

③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2分);西方17 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并影响广泛(2分)。

(2)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被隔在世界经济之外(2分);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先后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 * ”,造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与曲折(2分)。

(3)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颁布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90 年代以后,知识经济出现;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每点2分,其中的任意4 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

题目分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时间是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材料只是提供了中西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中方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西方的不同发展趋势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熟练,不难作答。

(2)根据材料三可以知道,第一阶段是指1978年之前,“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主要考虑中国建国之后到1978年做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前的政策,所以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建国以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策主要有经济方面的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左”的错误决策以及“ * * ”的发生等。

(3)根据材料四的说法,可以推断出题目中的“西方国家”应该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欧美国家,所以题目就等于是在问欧美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想到:战后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颁布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90 年代以后,知识经济出现;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等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综合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