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如何指导治疗的
参考答案:
解析:阴阳学说指导治疗包括两个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治疗:阴阳偏胜,是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超过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为亢盛有余之证。治疗原则是“损其偏胜”、“泻其有余”。“阳胜则热”,属实热证,要用寒凉药物损其有余之阳,称为“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实寒证,要用温热药物损其有余之阴,称为“寒者热之”。由于“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偏胜可伤人阳气,阳偏胜则伤人阴液,故在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时,还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兼顾其不足,酌情配伍扶阳或益阴药物。②阴阳偏衰的治疗:阴阳偏衰,是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为虚损不足之证。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阴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则用补阴的方法,补其不足之阴,补阴以制阳;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阳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偏盛时,属虚寒证,则用补阳的方法,补其不足之阳,补阳以配阴,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法则。另外,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治疗阴阳偏衰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阴中求阳,即在补阳的同时,兼以补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即在补阴的同时,兼以补阳,使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可以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①药性分阴阳: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物用于热证,温热药物用于寒证。②五味分阴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为阴。③升降沉浮分阴阳:上升、浮散者为阳,下降、重镇者为阴。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阴阳偏胜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