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 * * ”。十六大重申了这一主张并将“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 * * ”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法。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尊重和保障 * * ,促进 * * 事业全面发展

答案

参考答案:
(1)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得到较大的、明显的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2)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3)加大 * * 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4)不断提高人民享受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水平,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5)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有权利,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6)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注重维护他们在康复、教育、就业、交通、住房、家庭生活、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特有权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爱的和谐氛围。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即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包括北川羌族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 * * 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很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

小题1: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A.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C.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B.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D.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B 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C.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D.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