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承包商面临A、B两项工程投标,因受本单位资源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工程投标,或者两项工程均不投标。根据过去类似工程投标的经验数据,A工程投高标的中标概率为 0.3,投低标的中标概率为0.6,编制投标文件的费用为3万元;B工程投高标的中标概率为0.4,投低标的中标概率为0.7,编制投标文件的费用为2万元。

各方案承包的效果、概率及损益情况见下表。

各方案承包的效果、概率及损益情况表

【问题】

1.简述决策树的概念。

2.试运用决策树法进行投标决策。

答案

参考答案:

1.决策树是以方框和圆圈为结点,并由直线连接而成的一种像树枝形状的结构,其中方框代表决策点,圆圈代表机会点;从决策点画出的每条直线代表一个方案,叫做方案枝,从机会点画出的每条直线代表一种自然状态,叫做概率枝。

2.画出决策树,标明各方案的概率和损益值,如下图所示。

计算图中各机会点的期望值(将计算结果标在各机会点上方):

点⑦:(150×0.3+100×0.5+50×0.2)万元=105万元

点②:(105×0.3-3×0.7)万元=29.4万元

点⑧:(110×0.2+60×0.7+0×0.1)万元=64万元

点③:(64×0.6-3×0.4)万元=37.2万元

点⑨:(110×0.4+70×0.5+30×0.1)万元=82万元

点④:(82×0.4-2×0.6)万元=31.6万元

点⑩:(70×0.2+30×0.5-10×0.3)万元=26万元

点⑤:(26×0.7-2×0.3)万元=17.6万元

点⑥:0

选择最优方案。

因为点③的期望值最大,故应投A工程低标。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干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节选自《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小题1: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4分)

小题2:文本既叙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别说明。(5分)

小题3:在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卓别林因成功塑造了夏尔洛形象而获得奥斯卡荣誉奖。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谈谈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