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本题包括70-A、70-B两道题目,请任选其中一道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如果两道题均作答,将按70-A题计分。(本题20分)

B.简答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月刊《职场新人》面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A4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13年9月,该刊编辑部准备编发新的一期。助理编辑黄锦为文摘栏目“热点链接”组配的拟发文章篇目是:转载报纸《企业文化纵览》登载的一篇短文,作为A文;摘编期刊《经营之道》的一篇文章,作为B文;摘编某企业所办内部期刊的一篇文章,作为C文;转载某网站发表的一篇短文,作为D文。黄锦把该篇目和相应稿件一起交编辑钱森复核时,问:“《经营之道》在目次页上标明‘本刊编辑部严正声明:本刊中的全部文章和图片,未经编辑部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我们要摘编B文,是否要先征得该刊编辑部的许可?”钱森审读篇目和稿件后回答说:“C文不能用。对于B文,确实要先征得《经营之道》编辑部的书面许可,我们才能摘编,否则就侵犯他们的汇编作品著作权了。转载A文和D文都是合法的。”编辑部主任张普听到钱森的话,认为他有些话说错了,并随之给两人作了解释。两人理解了张普的意见,对该栏目的拟发篇目进行了修改。几天后,黄锦向张普建议开设一个新栏目“白领福音”,供数 * * 健品生产企业轮流使用,以登载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其所产保健品的强身健体作用;所需稿件由这些企业提供,编辑部进行必要的编辑加工后登出;按占用的页面数量向企业收取一定费用。钱森则建议在2013年12月出版的该刊第12期上推出一组“心理学专家讲故事”的专题文章,针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邀请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心理疏导。钱森同时还列出了包括某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刘建树在内的七八名组稿对象。张普看了两人的选题策划建议后,认为黄锦的建议有违我国出版行政管理规定,不能实施,而钱森的策划不错,可以考虑采纳。问题一:钱森对黄锦所列拟发文章谈的处理意见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有误?问题二:为什么钱森对某篇或某几篇文章提出的处理意见有误?请分项说明。问题三:为什么张普认为黄锦关于新设栏目的建议违反了出版行政管理规定?问题四:以钱森名义给刘建树教授写一封约请其撰稿的信。(《职场新人》编辑部的地址是上海××路×××号,邮政编码20××××,联系电话021××××××××,电子邮箱地址是×××@126.com。)

答案

参考答案:问题一:钱森对(AC)文的处理意见是正确的,对(BD)文的处理意见有误。问题二:(1)禁止转载、摘编作品的声明必须由作者本人作出,出版单位作的这种声明在法律上是无效的,所以摘编B文不必事先征得《经营之道》编辑部的许可;期刊编辑部享有的汇编作品著作权,所指向的客体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每期期刊,而使用其中的单篇作品,不会涉及汇编作品著作权。(2)报刊转载、摘编的对象,只是其他报纸、期刊上的已发表作品,不包括网络上的作品,所以D文不能直接转载,须事先征得该文著作权人许可后才能在期刊上登载。问题三:因为这样做是变相出租版面,并且是利用发布新闻的形式刊登广告。问题四:(1)称谓、问候语、祝辞、落款各项要素齐全并符合规范。(2)稿件题目可不写,但必须说明选题的目的、稿件的内容主题、读者对象、体裁、字数、交稿时间等项内容,并且各项内容写得合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充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来源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想象力。

C.莫言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

D.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多年操练的产物,并成为中国语言奇迹。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对残酷现实采取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

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具有给人“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学作用。

C.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残酷性,体现出了一种民间的欢乐精神。

D.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尽管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但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文学土壤的“欢乐文学”。

B.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因采用了“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

C.莫言抓住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所以讲述的悲苦生活不会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

D.“莫言小说获奖”拉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当代中国文学将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问答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