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谈到2013年物价走势时说: “我们有条件实现2013年物价总体稳定的目标。”不过,推升物价的因素也存在,原因有三:一是农药、化肥等价格的持续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二是因为进入冬季以后,部分季节性供应的农产品,还有周期性变化的一些农产品,价格面临着一些上涨的压力;三是来自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材料二 物价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的大问题。物价稳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又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所以,稳定物价不单是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和民生问题,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的解决。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从后势来看,物价仍然存在上涨压力的原因是什么?(9分)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人民基本生活?(8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政府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9分)

解析 

答案 

答案

(1)①价值决定价格,农药、化肥等价格的持续增加反映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②供求影响价格,进入冬季,部分季节性农产品供应量减少,会造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增强,输入性通胀压力传导到国内,引起物价上涨。

(2)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消费。②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价格基本稳定。③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④坚持依法行政。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3)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政府重视控制物价上涨问题,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重视物价上涨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政府重视物价上涨问题,是由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决定的,这有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本题以物价问题为背景考查经济、政治和哲学的相关知识。第(1)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原因,转化成经济术语原因。第(2)问是一道常规题,政府怎么做,一般从原则、职能、依法行政等角度切入。第(3)问,知识限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不可盲目迁移知识,物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的解决,因此可以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说明。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问答题

案情:2006年6月17日,受雇于某空调公司安装部门的王某在给客户安装空调的路途中被一车辆撞伤。王某被撞伤后自费看病支付医疗费上万元。王某多次找到该车辆所有人孙某索赔,无果。无奈之下王某于2007年2月18日将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误工费、医疗费共计 12.5万元。
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此案,指定了15日的举证期限,在此期间王某向法院提供了医疗单等证据。一审开庭时,王某又向法院提供了交通费用的发票。庭审调查中,被告孙某主张该证据已超过举证期限,而王某则解释说,迟延证据是因工作忙,未能及时递交,最后法官仍安排双方对该证据进行质证。经双方同意,法庭主持该案调解。在调解中,被告承认自己驾车失误;原告也承认,自己未尽到注意安全的义务,但双方最终未能达成调解协议。2007年4月9日,法院依据双方在调解中陈述的事实和情况,认定被告承担主要责任,原告承担次要责任;同时根据相关证据判决被告赔偿原告误工费、医院费共计8万元。王某当即表示提起上诉。
2007年4月21日王某因病去世,王某之子小王于2007年5月28日向法院提起上诉,同时提出相关证明材料,要求法院确认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顺延上诉期限。法院受理了小王的上诉并同意顺延上诉期限。
2007年8月1日二审法院作出判决如下:原审原告提供的医疗费用证据中数额不实,依据新的事实证据,被上诉人赔偿上诉人误工费、医疗费5万元。
问题:
1.请指出一审法院在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