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解决问题。那么,你认为什么才叫解决问题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请你谈一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答案: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1)问题解决的特点
①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②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③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
鉴于问题解决的以上特点,可以判断: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解决问题。因为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学习形式,而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是通过动作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般学习形式,其中并没有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以及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会使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
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你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便于寻找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某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答的难度,甚至导入歧途。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
功能固着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人们通常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这就是所谓的功能固着性。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类似事物即称原型,它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叫原型启发,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所以能起启发作用,一是由于原型与所要创造的新事物之间具有共同之处或类似之处,二是由于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引起模仿。原型启发法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3)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和能力内在关系的规律揭示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把握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性提示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从事高效率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设疑的前提。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埋下“思维导火线”,其目的都是企图通过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新旧知识间搭起桥梁,为课堂学习新内容、解决新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是: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解决规律可以分为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两种。普通规律是适应一切学习问题解决的规律,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中的共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问题解决的知识及方法论基础,教师就要做一定的知识铺垫,最终达到学生的完全独立自主。具体规律是指适应于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规律,如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必须掌握比较深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知识网络系统,并且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③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④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考虑思维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灵活运用。
⑤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在解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想、多向思考。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学生在实践中一方面能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分析判断,从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