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什么是社会结构?有哪些主要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有哪些?

答案

参考答案:

社会结构一般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的主要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2)社会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意识形态和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结构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3)阶级和阶层结构是社会学分析社会结构的重要范畴。虽然阶级和阶层的涵义在不同的社会学家那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涵义都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被分为不同的层面。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具有不同性质的人口的构成关系。人口的性质可以分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因此人口结构相应的有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

(5)民族结构是指社会的民族成分、分布状况和发展程度。

(6)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各种类型的家庭及其内部的恒定关系。家庭结构是人类社会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一,与其他各种社会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有很多出发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心理。这种出发点主要受心理学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中,他把人类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格式塔心理学也把人类的心理看成是具有结构的。从心理结构出发分析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与人类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以心理结构作为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又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心理结构反映社会结构,比如迪尔凯姆;二是认为社会结构反映心理结构,比如列维-斯特劳斯。

(2)形式。从这种出发点研究结构的主要代表是齐美尔。齐美尔注重挖掘个体和群体互动中的永恒互动形式,而忽略互动中的内容或互动性质。这些永恒的互动形式就是人类行为的潜在模式,也就是社会结构。齐美尔强调:"尽管从目的性和一般意义来看,社会群体最为变幻莫测,不过,群体内部个体成员之间仍然具有同样的行为模式。我们在国家、教区、反叛者群体、经济团体、艺术学校甚至家里,都能发现优越与卑从、竞争、劳动分工等不可胜数的相同特征。无论这些联系的旨趣相距多大,但对旨趣的认识形式却可能是相同的。"

(3)行为。人类的互动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结构。从行为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家们认为,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方面的奠基人是米德和舒茨。米德认为,个体具有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行动能力。个体的行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①角色认知,即认清自己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②角色调整,即根据自我感知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应付不同的情景。

③角色参与,根据自己习得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角色互动。米德认为,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解读与个体的反思性衡量,社会结构得到有效建构和维持。舒茨强调外在规范对社会个体的约束,规范、价值、信仰和角色规定行为的经验和路线。

(4)需求。持这种出发点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是人类需求结构的反映。人类需求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将导致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观就是以需求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需求导致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生,而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需要人们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于是各种社会结构就产生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懂得珍惜。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⑤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2.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