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是我国北方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1)选1、2、3号容量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0.6kg的新鲜莲花菜;
(2)再在坛中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3)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液体未加热和煮沸后亚硝酸盐的含量;
(4)用水封坛,放在15~20°C环境中;
(5)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5天.所得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未加热)
亚硝酸盐含量(mg/kg) 时间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封坛前 | 0.15 | 0.15 | 0.15 |
第4天 | 0.6 | 0.2 | 0.8 |
第8天 | 0.2 | 0.1 | 0.6 |
第12天 | 0.1 | 0.05 | 0.2 |
第16天 | 0.1 | 0.05 | 0.2 |
亚硝酸盐含量(mg/kg) 时间 | 未加热 | 加热煮沸后 |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
封坛前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第4天 | 0.6 | 0.2 | 0.8 | 0.6 | 0.2 | 0.8 |
第8天 | 0.2 | 0.1 | 0.6 | 0.2 | 0.1 | 0.6 |
第12天 | 0.1 | 0.05 | 0.2 | 0.1 | 0.05 | 0.2 |
第16天 | 0.1 | 0.05 | 0.2 | 0.1 | 0.05 | 0.2 |
(1)在该项研究中,要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什么?
(2)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绘制3只坛内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3)根据曲线及表1、表2中的数据,你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4)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你认为是什么?
(1)该项研究中,若用一只坛,结论可能具有偶然性.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可以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亚硝酸盐含量,对照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3)根据表中数据及曲线图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②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③在腌制的第12天,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④泡菜在加热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不变.
(4)该项研究的设计这三只坛都是煮沸前和煮沸后的对比,并没有设立加入煮沸后的食盐水之后不再加热者沸的对照实验,因此该项研究存在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没有设立对照,即需1个与前3个坛同样大小的泡菜坛,在其内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并用水封,也应与上述实验组同时进行检测.
故答案为:
(1)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1分)
(2)可绘成一幅图,也可分画3张图 (3分),每坛的趋势正确分别给1分)
(3)①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②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③在腌制的第12天,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④泡菜在加热煮熟后,亚硝酸盐含量不变.(2分,答出2项给1分,不设0.5分)
(4)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没有设立对照,即需1个与前3个坛同样大小的泡菜坛,在其内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1分);并用水封,也应与上述实验组同时进行检测.(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