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82岁,体重45kg。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既往史高血压10年,慢性支气管炎30年。术前检查发现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无自觉症状;ECG正常;UCG显示室间隔增厚(14mm),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与左室流出道之间的最大压差为40.4mmHg,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未用术前药。静脉诱导用异丙酚90mg+芬太尼50μg+琥珀胆碱100mg,气管内插管;维持麻醉用异氟醚+N2O/O2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术中行直接动脉压测定,连续监测ECG、SpO2、尿量等。术中血压波动明显,低血压期间采用数次血管活性药物,血压维持120~150/60~80mmHg。术毕患者清醒,拔管。术后恢复良好。
若术中出现血压升高,宜采用的措施是
A.间断给予芬太尼和潘库溴铵
B.静脉给予咪达唑仑2mg
C.增加吸入麻醉药浓度,加深麻醉
D.给予硝普钠
E.给予硝酸甘油
参考答案:C
解析: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必须持特别慎重的态度。由于多数血管活性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或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由此均可加重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流出道梗阻,促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但可在保证输入液体负荷的情况下,分次小量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去氧肾上腺素。咪达唑仑、异丙酚或硫喷妥钠可用于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麻醉诱导,但应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决定其给药量,力求做到诱导期循环平稳,麻醉维持期适当补充液体,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氯胺酮增加心肌收缩力而加重梗阻,不宜使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麻醉风险很大,需要术中严密监测。出现高血压时,可通过增加吸入麻醉药浓度以加深麻醉和降低血压。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和硝酸甘油都可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左室流出道梗阻而致严重低血压,因此应避免使用。非去极化肌松剂对循环影响轻微,但不宜选用潘库溴铵,因而可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4~7
虽然早孕反应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但该患者有长期服用地高辛的病史,而临床常见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有胃肠道反应、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神经系统表现和视觉改变。①胃肠道反应:一般较轻,常见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腹痛。②神经系统表现:可有头痛、失眠、忧郁、眩晕,甚至神志错乱。③视觉改变:可出现黄视或绿视以及复视。所以应首先考虑是否是洋地黄中毒。
所谓鱼钩样改变只是洋地黄化的心电图表现,非洋地黄中毒的心电图表现,一般如果患者出现洋地黄中毒,以临床表现为主,如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心电图表现都是非特异性的,如窦缓、期前收缩、各种异位节律,甚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苯妥英钠是洋地黄中毒引起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最安全和最有效的首选药物,作用迅速,对室性期前收缩和快速心律失常有效,也可用于伴传导阻滞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