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水稻田中进行养蟹试验并初获成功。插秧时,他们调整了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间。放养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如右图),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
(1)蟹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写出一点即可)。
(2)水稻细胞和蟹的肌肉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前者有 (写出一点即可)。
(3)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成分外,还必须有 ,将螃蟹的粪便和动植物的残体变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物质。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增大行间距使水稻的种植数量减少,但水稻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
(5)请写出该人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
(6)农民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因为任何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1)体表有外骨骼(或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足和触角分节等)
(2)细胞壁(或液泡、叶绿体等)
(3)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只答细菌、真菌或分解者亦可)
(4)透光好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养蟹后病虫害减少了
(5)水稻→稻田害虫→螃蟹
(6)自动调节
节肢动物的特征,体表有外骨骼,起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起到分解作用的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食物链书写时,要注意是以绿色植物开始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