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项目混凝土总需要量为5000m3,混凝土工程施工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A为现场制作,方案B为购买商品混凝土。已知商品混凝土平均单价为410元/m3,现场制作混凝土的单价计算公式为:

式中C——现场制作混凝土的单价(元/m3);

C1——现场搅拌站一次性投资(元),本案例C1为200000元

C2——搅拌站设备装置的租金和维修费(与工期有关的费用),本案例C2为15000元/月;

C3——在现场搅拌混凝土所需费用(与混凝土数量有关的费用),本案例C3为320元/m3

Q——现场制作混凝土的数量;

T——工期(月)。

若混凝土浇筑工期不同时,A、B两个方案哪一个较经济

答案

参考答案:

现场制作混凝土的单价与工期有关,当A、B两个方案的单价相等时,工期工满足以下关系: 由此可得到以下结论: 当工期f=16.67个月时,A、B两方案单价相同; 当工期T<16.67个月时,A方案(现场制作混凝土)比B方案(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当工期T>16.67个月时,B方案比A方案经济。

综合题

(24分)当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时,中国的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纷纷提出各自的不同救国方案。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

材料三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四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

材料五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陈独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怎样付诸实践?(4分)

(3)材料三的“变”在政治上有什么表现?又是如何实践的?(4分)

(4)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主张?他是如何实现他的主张的?(4分)

(5)材料五体现了陈独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为此他是如何做的?(4分)

(6)以上材料反映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在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其主流是什么?(4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