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桐城古文曾经“辉煌”过,尤其是曾国藩与弟子重振桐城古文和湘乡派兴起之后,桐城义法在“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又溶进了“经济”(经世致用)一义,文章大有长进,变得清淡通顺得多了。可是,桐城古文生来就有一个致命弱点:拙于说理。它规矩多,戒律严,格局一定,篇幅长短一定,用字范围一定,句法排列一定。它要纯不要杂,即所谓的“雅洁”。吴汝纶说过“与其伤洁,毋宁失真”。就是说遇到“真”“洁”两者不可调和之时,宁可“失真”,也要“保洁”,干一种“削足适履”的勾当。在此等“义法”之下,理怎么说,论怎么述其实,曾国藩也看到这个弱点,承人“古文无施而不宜,惟不宜说理也。”曾派弟子薛福成、郭嵩焘由于出使欧洲,接受过西文的影响,行文兼采西泽词语,文章辨析精微,以说理透彻见胜。但他们这一支,只算是桐城古文的“异教”,并不为谨守“家法”的大师们所容忍。如此一个拙于说理的文派,恰巧遇上了需要政论文的时代,怎么不大难临头呢
当年的精英人物最初没有不追随桐城文派的,后来在时代大趋势的促动下,乃纷纷另觅新途。虽说新途,但人们的思维定势往往习惯于熟门熟路,所以最初都是向后看的,试图从古代文体的武库中选择相宜的文体来应付时变,于是乎一时之间“长于言理”的魏晋文章就成了共同的选择。在追踪魏晋文风以求革新的一途中,以章太炎及其门生影响为最大。
魏晋文章固多精审,能与桐城古文抗衡一时,但此种文体毕竟是历史的陈迹,文章自然演化的必由之路还应着眼未来。当此之时,以梁启超为杰出代表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此种文体桐城派所禁约的佛书名词、诗词的典故、日本的新名词皆所不避,信笔写来,舒徐自如,谈政议政,雄辩惊人,以“常带感情”之笔锋,述写“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一纸风行,海内耸动,天下文风从此一变,桐城家除了叹息之外,无所措其手足了。
新文学史家把桐城文派被驱逐出文坛之事全部归功于新文学家,这未免有欠公正。其实在新文学家们起来推倒“桐城谬种”之前,清末民初的政论家(章太炎、梁启超等人)早就给桐城文派以沉重打击。

以下哪一项不是桐城文派衰落的原因:

A.桐城古文生来就有一个致命弱点:拙于说理。
B.桐城义法在“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又融进了“经济”。
C.恰巧遇上了需要政论文的时代。
D.魏晋文章成了共同的选择,以及“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由文中第一句可以看出,桐城义法在“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又融进了“经济”是桐城古文“辉煌”的原因。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之传,遗后之修志者——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所欲——众人皆醉,何不餔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同贾者归,丰既资之——问其饮食者,皆富贵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他们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大困,寻死富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之,立许字以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