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甲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甲公司”)为上市公司,其相关交易或事项如下:
(1)经相关部门批准,甲公司于20×6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可转换公司债券200000万元,发行费用为3200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已存入银行专户。
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为3年,自20×6年1月1日起至20×8年12月31日止;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年利率为:第一年105%,第二年2%,第三年2.5%;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起息日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之日即20×6年1月1日,付息日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之日起每满一年的当日,即每年的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行1年后可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每股面值1元);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生产用厂房的建设。
(2)甲公司将募集资金陆续投入生产用厂房的建设,截至20×6年12月31日,全部募集资金已使用完毕。生产用厂房于20×6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3)2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20×6年度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3000万元。
(4)20×7年7月1日,由于甲公司股票价格涨幅较大,全体债券持有人将其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股票。
(5)其他资料如下:①甲公司将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成份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②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无债券发行人赎回和债券持有人回售条款以及变更初始转股价格的条款,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6%。③在当期付息前转股的,不考虑利息的影响,按债券面值及初始转股价格计算转股数量。④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本题可能涉及的复利现值系数和年金现值系数如下:
1.复利现值系数表

期数 5% 6% 7% 8% 10%
1 0.9524 0.9434 0.9346 0.9259 0.9091
2 0.9070 0.8900 0.8734 0.8573 0.8264
3 0.8368 0.8396 0.8163 0.7938 0.7513
2.年金现值系数表
期数 5% 6% 8% 10% 12%
1 0.9524 0.9434 0.9259 0.9091 0.8929
2 1.8594 1.8334 1.7833 1.7355 1.6901
3 2.7372 2.6730 2.5771 2.4869 2.4018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的实际利率为( )。

A.6%

B.6.23%

C.6.44%

D.6.59%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负债成份的摊余成本=金融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假设负债成份的实际利率为r,那么:
200000-24347.93=200000×1.5%/(1+r)+200000×2%/(1+r)2+200000×2.5%/(1+r)3+200000/(1+r)3
利率为6%的现值=178508.2(万元)
利率为r的现值=200000-24347.93=175652.07(万元)
利率为7%的现值=173638.9(万元)
(6%-r)/(6%-7%)=(178508.2-175652.07)/(178508.2-173638.9)
解上述方程r=6%-(178508.2-175652.07)/(178508.2-173638.9)×(6%-7%)=6.59%

问答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1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最近美国五角大楼在《2025年的亚洲》这份报告中强调,中国将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大威胁;美国若要继续在南亚和东南亚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解决在这些地区没有前沿作战基地的问题,还必须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联盟以约束中国。
为此,美国已经作出将其军事战略重心从欧洲移往亚洲的计划。与此同时,有人提出在亚太地区拼凑“小北约”,对中国编织包围圈。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曾将中国确定为它的“战略竞争对手”。还有人直言,美国搞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转引自200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古平《如何看待中国发展》
材料2
以新姿态登上世界舞台的是中国。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1/4,而且,拥有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的中国经济在全球也不失为最富有活力的经济,这一点已为世人所瞩目。所以,拒绝中国参与建立协调的世界秩序的工作是大错而特错的。只要回首一下本世纪的历史便可以了解,一切企图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到头来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一点将更加深信无疑。
只有中国以负责的立场参加,才能够度过全球性的挑战,并且建立起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环保方面保证稳定的世界秩序。因而由中国参与一切发展过程它对于全球稳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尽可能迅速地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并参加将来的主要国家首脑会议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日本《读卖新闻》1998年2月1日发表的德国前外长根舍的文章《中国也是建立新秩序的柱石》
材料3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水平还不高,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改善中国 12.7亿人民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
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我国建设的中心任务。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
中 * * 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需要和平,热爱和平。我们早就明确对世界宣告,中国不称霸,就是将来发达了,也永远不称霸,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同世界各国发展平等的友好合作关系。
——摘自2001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江 * * 纵论中关关系、祖国统一和改革开放》
材料4
在回答是否担心中关两国可能开始一场新冷战的提问时,江 * * 说: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一样,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再发生新的冷战、动乱,而是渴望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我们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中心任务。
中国不搞扩张。中国不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也无意同任何国家对抗。中国愿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平等相等,友好交往,互利合作。中关两个大国存在分歧并不奇怪,但在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各自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都有共同的责任,需要加强合作。我们希望与美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我对中关关系的前景是乐观的。
江 * * 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就中关关系、反导问题、中俄关系、台湾问题等问题回答了提问。
——摘自200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5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举世瞩目。在此情况下,研究中国腾飞的经验,推测中国发展对亚太乃至世界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正常的。世界普遍认为,中国是维护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但也有人以阴暗心理揣度中国,认为中国强大了就会成为“威胁”,必须动员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遏制。
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就倡导各国之间实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中国同所有邻国恢复或建立了正常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这是中国为维护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出发,中国对国际争端向来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而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寻求妥善解决。中国已经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麻烦问题,划定了边界。对有争议的领土,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样合情合理的主张。
——摘自200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古平《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与材料2,分析这两个材料各自所阐述的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
(2)评论材料2,德国前外长根舍所说的,“由中国参与一切发展过程,(它)对于全球稳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一观点。
(3)综合材料3、4、5评材料1中美国五角大楼在《2025年的亚洲》这份报告阐述的观点。为什么说“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
(4)评论材料1所说的,美国搞NMD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选做题Ⅱ:
下列是有关认识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自然并不让自己躲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人的,恰像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进身内来一般。
当我们用手或唇接触有触觉的东西时,我们不只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只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 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即使不能用平凡的,粗糙的感觉认识,也能用有训练的感觉认识,即使不能用解剖家或化学家的眼睛认识,也能用哲学家的眼睛认识。
——摘自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
材料2
我们凭什么来能够证明心中的知觉定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且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所引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特别的原因生起呢
——摘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材料3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摘自荀子《解蔽》《正名》
材料4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之所不学者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
——摘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5
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世界,这个“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是超乎经验之外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现象)。
——摘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材料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摘自《毛 * * 选集》第一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在认识论上的哲学倾向及局限性。
(2)比较材料2和材料5的异同。
(3)指出材料2和材料5各自的错误实质。
(4)指出材料3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3的含义。
(5)指出材料4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4的含义。
(6)比较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异同。
(7)材料1、材料3、材料6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