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针对材料6中“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350字。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作答A: 高考录取“本地化”有如下危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的教育投资,本来是应该让最优秀的学生上重点大学,使拥有最好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重点大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在有的重点大学培养人才的“本地化”倾向,却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加快社会不满情绪的蔓延。高校在所属地区招生比例过大,会让外省市考生进入的机会减少。让那些缺乏名校资源地区的考生丧失了教育机会,让各地区之间人才、文化合理流动受阻,导致区域内人才培养“近亲繁殖”。 [评析] 本答卷对高考录取“本地化”的危害分析较为准确,但是没有进一步谈论去本地化的意义。 作答B: 长久以来,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一直广为诟病。对异地考生而言,进入国内一所理想大学深造可能要比当地考生更加艰难,这无疑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国内重点大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j匕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高校扎堆,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则寥寥可数,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无疑意味着“教育鸿沟”将进一步拉大。 重点高校生源多元化,扩大外地招生名额,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使所有考生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维护高考的公平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解决由于经济及教育差距而导致的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从而避免加深教育及社会的“裂痕”。从这两点来说,重点高校生源多元化值得推广。要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生源结构必须多样化,这样有利于高校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评析] 本答卷观点明确,分析有力,是一份优秀的答卷。

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小题9分

材料一 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使英国殖民者和商人胜过其竞争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18世纪,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密切协调的贸易团体:加拿大的小麦和木材,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的棉花、黄麻和茶叶,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蔗糖,都主要是为英国市场生产的。从英国的角度看,印度正成为英国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英]P·J·马歇尔主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三 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材料四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忆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

材料五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

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l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二回答,17、18世纪,英国“海外事业”的“竞争者”主要是哪些国家?“竞争”结果如何? (3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极力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哪些?(至少举两例)。 (2分)

对于工业化,有人认为是福,有人认为是祸,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4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