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由于烧伤致使四个手指黏结在一起时,处置方法是用手术刀将手指黏结部分切开,然后实施皮肤移植,将伤口覆盖住。但是,有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是,手指靠近指根的部分常会随着伤势的愈合又黏结起来,非再一次开刀不可。一位年轻的医生从穿着晚礼服的新娘子手上戴的白手套得到启发,发明了完全套至指根的保护手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该保护手套的作用

A.该保护手套的透气性能直接关系到伤势的愈合。
B.由于材料的原因,保护手套的制作费用比较贵,如果不能大量使用,价格很难下降。
C.烧伤后新生长的皮肤容易与保护手套黏连,在拆除保护手套时容易造成新的伤口。
D.保护手套需要与患者的手形吻合,这就影响了保护手套的大批量生产。
E.保护手套不一定能适用于脚趾烧伤后的复原。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保护手套的作用就是减少一次开刀,但是C选项说明,为了拆除手套,还是要开刀,所以保护手套是没有价值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8分)

曹操墓出土?

千余年来,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2009年末,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掘2号墓却被认为是曹操墓──高陵。

此墓规模巨大,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其墓室的规格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幸存一些遗物。250余件器物有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器类又分铜带钩、铁甲、玉石圭等。这些器物绝大多数非常小,也很粗糙,符合曹操“薄葬”的主张。

此次出土的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因为它们上面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史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在墓室中,人们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人体,其中,年龄在60岁左右的男性遗骨应该是曹操──文献记载曹操终年为66岁。

此外,该墓位置与文献、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调查资料显示,西豹祠当时就在今漳河大桥南行一分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1998年,西高穴村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中也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就在这里。

据此,以潘伟斌为首的河南省有关文物考古考家认定这就是迷团重重的曹操高陵。

但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却出言谨慎。他说,据《魏书》记载,曹操的夫人死时为70岁,并与曹操合葬于高陵,而现在两具女性遗骸年龄最大的才50岁。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是并穴,旁边就该有他夫人的墓。将来发掘l号墓时如确认有70岁女性的遗骸结论才能充分。而资深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也谈到,虽然《吕氏春秋》说“世无不盗之墓”,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九成以上都被盗过,对那些追缴来的器物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比如,收缴过程、如何盗掘等,这样可以减少对于器物真伪的争论。

小题1:潘伟斌等人认定此墓是曹操墓的依据是什么,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5个字。(5分)

小题2: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考古认定墓主身份的比较重要、可靠的方法,就是考察随葬器物和墓中遗骨。

B.依靠历史文献可以非常准确地判定墓葬的地点、墓葬的规模以及墓主的身份。

C.王巍之说表明“曹操墓”尚不能盖棺论定,因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还有漏洞。

D.蒋赞初希望搞清楚追缴器物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假冒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不定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