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回答111—115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的光辉之外,就不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种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所有景物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虽是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I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头,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惫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作画最重要的就是留白,空白的地方越多,就代表境界越高

B.作者承认,物质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积极主义者自然会持浓烈的人生哲学

C.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是要追求清新纯净

D.“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指的是勾画自我人生追求的蓝图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根据作者的观点,淡和浓这两种生存方式因人而异,A不符合文意,片面。B项的错误在于将积极主义和“浓”的生活方式混淆,其实积极主义者也可以选择“淡”的生活方式。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的是一种富有想象的韵味,并非是要追求清新纯净,故C项错误。

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的自白
丁肇中
  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我肯定我不是天才,在12岁前,我还没上学呢!
  念小学时,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小学的老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爸爸、妈
妈也不怎么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什么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其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的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
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地,我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童年,影响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顾我。她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我
父母也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每天,我从早上7时30分踏进实验室,到晚上11时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这是出自我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世界科学的“峰巅”。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勉为其难。
  现在,我不勉强孩子读书。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并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那些科学家,都
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便不曾考过第一名。我这位开明的爸爸常把我的孩子带进实验室,从小如此。我的女儿3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各种仪器了,而且她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问我希望女儿长大后干什么,我当然想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生物有兴趣。对这我不去干预。各有各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做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
1.作者为什么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受到的家庭教育和一般家庭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哪些道理?(最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谈谈你对成才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