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和目的
参考答案: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的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按比例上交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我国经济、货币信贷量增长同比过快,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构成了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金融风险。贷款的过快增长还可能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加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进而使生产资料瓶颈问题日益突出。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流量和良性发展的金融环境。
第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因素复杂,导致货币供给量短期剧增。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不单是经济高增长、银行系统追求利息与利润收入的结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需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对流动性加以冻结。
第三,经济形势决定了需要采用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作用机制复杂、传导过程曲折,而数量型工具作用机理直接、传导过程简单。在一定的时点背景下到底选择哪一种工具全看调节的紧迫程度和目标的预期值域。为适当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过度扩张及降低扩张中生成的金融风险,只能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压力,在2004年4月份我国并不具备提高利率的环境,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必然选择。
第四,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均衡。通过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使金融企业完善股份制治理结构、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使当局的货币政策由内传导转向外传导,使市场发挥能动的货币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有效的传导机制。
第五,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进而引导投资者改变心理预期。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一个经济投资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货币当局目标政策的影响。同时,投资预期理论分析,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使之感到央行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对其投资领域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减少风险,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此次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并非完全紧缩银根,而是为了控制由于低水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考虑货币信贷增长对物价、资产价格等方面的滞后影响,选择适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可以改变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投资方向,继续保持货币信贷的长期稳定增长,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产生如下几个作用:
第一,经济的预期效应。货币当局宣布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给投资者一种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同时,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第二,利润递减效应。由于当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贷款头寸发生变化,进而对其利润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商业银行仍将会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
第三,多米诺骨牌效应。此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资金供给状况,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然后波及到经济的各个层面。
第四,市场利率效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与市场利率的资金供求弹性有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市场的市场利率影响并不相同,这也是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第五,市场结构效应。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但对金融市场整体供求均衡点(如股价指数)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而不同上市公司、不同板块的股票价格受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