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称为不同范式,满足最低要求的叫第一范式,简称1NF。在第一范式中进一步满足一些要求的称为二范式,其余依此类推。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投影运算可以转换为若干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这一过程叫规范化。就有关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理论,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判定某一关系满足哪一级范式 (2)如何将低一级范式向高一级范式转换,转换时应遵守哪些原则 (3)是否规范化的程度越深越好,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第一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分解的,则称R为第一范式的模式,即为1NF模式。 第二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且每个非码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主码属性,则称R为第二范式的模式,即为2NF模式。 第三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且没有一个非码属性是传递函数依赖于其他的非码属性,则称R为第三范式的模式,即为3NF模式。 扩充第三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三范式,且没有一个非码属性是完全函数依赖于其他的非码属性,则称R为扩充第三范式的模式,即为BCNF(Boyce Codd Normal Form)模式。 第四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三范式,且没有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则称R为第四范式的模式,即为4NF模式。 (2)将低一级范式向高一级范式转换即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是通过对关系模式的分解来实现的,其基本思想是逐步消除数据依赖中的不合理部分,使模式中的各个关系达到某种程度的“分离”,即所谓“一个关系表示一件事”的模式设计原则。让一个关系描述一个概念,若多于一个概念就把它“分离”,因此规范化实质上是概念的单一化。将低一级范式向高一级范式转换可用图2-41表示。

在执行“分离”时必须遵守规范化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依赖关系。 ②实现无损连接(不丢失信息)。 (3)不一定,这要根据需要决定。因为“分离”越深,产生的关系越多,关系过多联接操作越频繁,而联接操作是最费时间的。特别对以查询为主的数据库应用来说,频繁的联接会影响查询速度,所以规范化的程度应该适宜于具体的应用需要。 模式设计理论为数据库设计者提供了理论的指南和工具,但并不是规范化程度越高越好,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较好的数据库模式。

单项选择题

  耸立在北京 * * 前的华表,国人皆识之,谓此即是华夏古老文明的象征。如若作为徽号出现在国外,外国人亦能识之,谓此即中国之象征。然而它究竟象征着什么据笔者站在新闻史学角度钩沉典籍看来,华表是尧舜时期开始出现并使用的一种舆论监督工具。因为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绝无仅有的,故此,华表便成了人类社会舆论史上最早的舆论监督工具。

  在探讨华表是人类最早的舆论监督工具的时候,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些华表在诸多典籍中的种种徽号,如:诽谤木、谤木、讽谏木、谏木、华表柱、望柱、木表、表木、华表木、华表等等。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它经过漫长的信号传递时期,至公元前22世纪的尧舜时期,这才发展到一个以文字为符号,以华表木为载体的新阶段, 出现了以华表木为传播媒介的人类最早的舆论监督工具。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大戴礼•保傅》:“……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吕氏春秋》亦有书证:“古者天予听朝,公卿正谏,博士颂诗,瞽箴师诵,庶人传语,史书其过,尤以为未足也,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诽谤木一语下有注云:“书其过失以表木也。”《古今注》也注云,诽谤木即“今之华表木也。”

  关于华表木起源的背景,舜立诽谤之木的目的,它的性质、任务、作用,在《帝王世纪》记载得很清楚,舜“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载一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显然,这里华表木的属性,是一种表达民意的舆论监督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表示接受舆论监督的工具。舜设立华表木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工具,让民众对他的朝臣九官十二牧进行舆论监督,甚至用以决定朝臣们宦途的“幽明”。

上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叙述的是()

A.华表的文字记载

B.华表徽号

C.华表的象征

D.华表的意义和价值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