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四

背景:

某施工企业承建的某综合楼建筑与装饰工程位于某城市商业的中心地段,17层,框架结构,筏板基础,建筑面积56000m2,施工现场设有一大型材料堆场。运输道路沿着仓库和堆场进行布置,双车道宽度为6m2。塔式起重机的起重高度、幅度及起重量都满足要求,可使材料和机件达到建筑物的任何使用地点。工地地面均做了硬化处理。临时水池、水塔设在用水中心和地势较高处,过冬的临时水管均埋在冰冻线以下,排水沟沿道路布置,纵坡不小于0.2%。

问题:

高空电、气焊切割作业属于几级动火,应如何办理动火证?

答案

参考答案:

电、气焊切割作业前,需办理现场施工动用明火的审批手续、操作证和用火证。电、气焊切割作业前,现场需作消防准备工作,按照现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用电安全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①动用明火前,要清理附近易燃物,配备看火人员和灭火用具。

②施工现场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指定负责人,配备灭火器材,确保施工安全。

③必须在顶棚内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应先与消防部门商定,妥善布置防火措施后,方可工。

单项选择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4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