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个新的经济强国正在亚洲崛起:这个经济强国有着强大的现在,而且有着更加重要的未来。适应中国的崛起很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中国的崛起预示着全球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程度不亚于工业革命或随后美国崛起所带来的变化。
——摘自2003年12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
材料2
中国的崛起威胁着东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亦即“飞雁模式”。 中国不是“雁”,它在生产简单产品的同时又生产先进的产品,既有简单的绒毛玩具,又有集成电路。中国按一种可决定全球物价的尺度生产跨越整个价值链的各种产品,这引起了东亚国家的不安。
——摘自2001年8月25日英国《经济学家》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崛起的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的影响。
选做题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大量的伤亡和破坏再次证明,伊斯兰恐怖分子在全球反恐战争中设法生存下来。新的圣战组织不断涌现,美国及其盟友甚至来不及逮捕和追杀他们。反恐专家相信,由本,拉登领导的旧的“基地”组织正在衰亡,更加捉摸不定的新一代极端分子已接过大旗。连那些专门负责追踪恐怖分子的官员也无法识别这些新的圣战者,这些人通过马德里爆炸案证明,他们能够在酝酿阴谋的同时躲过侦察。没人知道他们接下去会袭击哪里。
——摘自2004年3月29日美国《时代》周刊
材料2
2004年,我们将继续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下决心把总统实现中东和平与民主的目标变成现实。……我们还将支持伊朗人民和其他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争取自由。这场斗争不会局限于中东地区。我们将努力催生一个自由古巴的出现,并推动那些人民没有自由的国家进行民主改革。我们还决心支持拉美、欧洲、亚洲和非洲新近崛起的民主国家。巩固许多新兴但大都脆弱的民主国家的自由将成为各地人民的心愿,我们要确保21世纪成为一个全世界自由的世纪。
——摘自2004年1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
请回答:
(1)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武力反恐的做法是否可消除恐怖主义。
(2)分析冷战后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

答案

参考答案:选做题Ⅰ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于中国的这一变化,国际上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提法甚为嚣张,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此,中国有必要阐述对自身发展的判断以及这种发展对世界可能带来的影响。2003年12月28日在毛 * * 110周年诞辰的讲话中,胡 * * * *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之后在一些重要场合再次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就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实现崛起。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多极化进程,不会威胁世界,相反会增加世界的和平力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
选做题Ⅱ
(1)根据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恐怖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各种形式的暴力破坏活动,恐怖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拉大、民族宗教矛盾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恐怖主义产生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武力反恐的做法不可取,它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激起更强烈的反弹。要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一是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和磋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二是缩小南北差距,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2)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既有传统安全威胁,又有非传统安全威胁,且二者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所谓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军事威胁。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民主、 * * 为幌子,频繁对他国进行军事威胁或打击,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前者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具有全球性,成为国际安全的重大危害,9·11事件更是将恐怖主义的问题突出出来。更严重的是,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常常交织在一起,使之解决更为困难。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协力消除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与书为友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 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二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翻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吸取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 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二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 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来说,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 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方善语常会激发 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 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 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 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 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嗅到了他们的气息,成为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1.用“√”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教(huì huǐ)    书(jí jì)    本质(zhì zhǐ)    束(fù fǔ)   

2.根据文中的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诤友:                                                                                      

     真知灼见:                                                                              

     熠熠生辉:                                                                                

3.填空。

    “好书可引为诤友”中“好”读作                    ,意思是                                           ; 

    “同好一书之人”中“好”读作                   ,意思是                                              。 

4.作者眼中的好书,年轻时可以                             ;年老时可以                                 。 

5.作者为了说明“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用           与之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

6.作者提倡“与书为友”,用自己的话谈谈读书有哪些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