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一座公寓建筑里的居民正在考虑两种可能的收集可再循环的垃圾的计划。
计划1:居民们把可再循环的垃圾放置到停车场里的市政垃圾车里。垃圾会被在每个月的第1天和第15天收集。
计划2:向居民们各自发放装可再循环垃圾的容器。这些容器每周两次放在路边以方便收集垃圾。
下面是一次居民集会上提出的观点,其中哪个,如果正确,最能支持再循环计划中的一个而非另一个( )

A.居民们会被要求小心地把可再循环的垃圾从不可再循环的垃圾中分离出来
B.为了使垃圾再循环成功进行,居民们必须把可再循环的瓶瓶罐罐从可再生的纸制品中分离出来
C.个别的放置再循环垃圾的容器需要以坚硬耐久的原料制造
D.可以存放两周的可再循环垃圾会引来老鼠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题干中计划1和计划2的最大差别在于对可再循环垃圾的收集周期不同。计划1的收集周期为两周一次,而计划2的收集周期为每周两次。如果D项为真,则计划1不可行而计划2可行。A、B、C三项都没有明显表明支持哪个计划。故选D。

材料题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蹯)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圆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