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朱丹溪是怎样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的为什么说它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意义
答案
参考答案:“阳有余阴不足”是朱丹溪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即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也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情况。这是他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的状况,观察人身生命的过程而得出的结论。丹溪认为,以天地、日月而论,天与日属阳,地与月属阴。由于天大于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由于日明于月,“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另外,在人的生长壮老生命过程中,丹溪认识到阴气难成而易亏。在出生之后,必待哺乳水谷的滋养,阴气始成,男子十六岁精通,女子十四而经行,但到四十岁即“阴气自半”,又男至六十而精绝,女至四十九而经断,说明阴气之成,只有三十年的充沛时间。由此,也说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再加上“情欲无涯”,易引起相火妄动,阴精、阴血损耗,这就势必加剧这种情况而由生理转为病变。所以,丹溪之阐述“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既说明人体阴阳的基本状况,又在其病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