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最近开展了一次“社会诚信”专项调查,大多数接受调查者认为,卫生领域最大的社会诚信问题是医院药品价格虚高。  由此可见,药价虚高已经成为卫生领域最突出的社会诚信问题。记者最近在采访时了解到,南宁市一位老人在得知平价药店开业后前来买药,发现同种药品医院的价格比平价药店贵了差不多一倍,而此前这位老人为了治疗自己的慢性病长期在某知名医院买药,想起自己多年来在药品上花掉这么多的冤枉钱,饱经沧桑的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随着平价药店的纷纷出现,医院药价的水分大白于天下,医院的社会公信力也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2.在金融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于金融系统的贷款,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和个人借改制逃废金融债务和违约拖欠贷款的情况频繁发生,而且越演越烈。社会信用的缺失,借款人缺乏还款意愿,信用道德水平低下,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多,银行有钱不敢放贷,企业资金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善良的担保企业和个人蒙受巨大损失,对其它企业或个人贷款担保要负连带责任故而望而却步。社会信用缺失,影响了银行与企业、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挤压了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空间,恶化了金融运行环境。  3.《人民日报》曾报道,广东高校助学贷款遭遇尴尬,有些高校助学贷款的还贷违约率超过20%,令学校和银行方面有苦难言。在此之前,南方日报已“独家报道”了同一题材,指出因为违约率高,从这个学期开始,有关银行已经暂停了部分高校的助学贷款。  4.统计显示,从2001年4月到2004年10月底,仅国家质检总局就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1亿元。保守的估计认为,当前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货值最低也高于 1370亿元。中国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5855亿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37%,其中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损失达2000亿元。  5.令人头疼的是,假冒伪劣现象已经跨越了经济领域向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蔓延,其危害则难用简单数字来衡量。近来,中国的书店里出现了一些盗用国外畅销图书的书名而内容纯属他人杜撰的伪书,令文化界人士大为震惊。  如果伪书的出现仍属个案,那么假文凭的泛滥则已非常猖獗。根据最近的一次全国性调查,国内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50万,这就意味着至少有50万人可能持有假文凭或伪学历。  这让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道德楷模阶层。去年底,中央有关部门公布了两年来对县处级以上干部清查假文凭的结果,每 40人就有1人的文凭有问题,有的省持有假文凭者竟达到总清查人数的20%。  6.今年全国将有338万大学生进入求职者的行列,再加上去年尚未就业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供需双方的对弈中处于弱势的毕业生们要想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自是要使尽浑身解数。其中就包括因压力而变形的个人求职推荐表。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一律写成英语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在校期间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求职表中就成了班委会委员或团委、学生会干部,或是莫须有的某学生社团负责人,甚至还发生过一所高校有四十多个学生会副 * * 的笑话。  7.岁末年初,又到了下指标和报数据的时候,“数字作假”照例成为媒体聚焦热点,今年更甚。从媒体的报道看,许多地方的“数字作假”非但没有收敛,反有增加之势。财政部日前公布了一项抽查结果,数据表明,资产不实比例在1%以上和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分别占全部被抽查单位的50%和51%!  8.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资料,仅今年上半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就查处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家、店铺10756家,捣毁制假窝点304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标值10459.5万元。而被假冒的产品多为名优产品,几乎每一种质量信誉好、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都将在市场上面对假冒产品的冲击,有的甚至同时面对几种、十几种假冒产品。  据悉,目前广东省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制假售价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假冒伪劣商品从食品、药品、日用百货等生活消费品到种子、化肥、钢材、水泥等重要生产资料;假冒伪劣有明显的区域性扩展蔓延倾向。而在打假声势不断壮大的情况下,违法分子为了逃避打击,采取各种名义欺骗、蒙蔽群众,以集资、内部股份合作、分散生产工艺流程等形式,想方设法减少制假、售假风险,降低违法成本,而且手段、技术越来越“高明”,增加了识别、打假难度。  9.除了假球、黑哨、兴奋剂三大引起公愤的毒瘤,体育界还有一些不正之风需要正视。去年底,中国足协曾公布了一批超龄小球员的名单。虚报年龄,以大打小不仅足坛有,其他项目中也几乎成为公开秘密。在一些省内运动会中,经常出现陌生面孔,借人也是某些地方创造成绩的高招。每逢国际大赛,一些优势项目的运动员选拔总是成为敏感话题。虽然近年来各项目都建立了选拔体系,但人为因素仍然存在,也就有“公关”的可能。  近年来,体育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不正之风,一些幕后新闻曝光也正是严厉打击的结果。但只要有名利的诱惑,总会有以身试法者。如今竞赛监察委员会的适时成立,必将对铲除这些毒瘤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0.汽车配件的选购,是决定汽车维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汽车配件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让人真假难分、良莠难辨;加之多数用户缺乏对配件质量的检测手段,只能从产品包装外观、规格尺寸等方面进行选用,不可能对其内在质量进行检测或化验,致使假冒伪劣配件畅通无阻,严重影响了汽车维修质量,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危及行车安全,误国误民。  车辆装用假冒伪劣配件,使得用户叫苦不迭,轻者返工复修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及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假冒配件泛滥之势有增无减,已成为行业的一种公害。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这个《通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 * * 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是一个人,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坚持勤俭节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中 * * 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成为生产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浪费一点资源,数额就非常巨大;每个人节约一点资源,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通知》精神,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领导和协调,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责、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的良好风尚。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极其宝贵。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行动起来,坚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