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18分)
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 * * ,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6分)
(2)依据材料3 、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评述。(6分)
(1)冗官。(2分)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4分)
(2)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6分)
(3)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6分)
题目分析:(1)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就是“冗官”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王安石变法的成效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2)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4)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点评: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