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水果商李老板在高州市收购有香蕉120吨,在海口市收购有香蕉60吨,现要销往北京100吨,沈阳80吨(全部用汽车运输).已知从高州运一吨香蕉到北京和沈阳分别需800元和1000元;从海口运一吨香蕉到北京和沈阳分别需1000元和1300元.

(1)设从海口运往北京x吨,求总运费y(元)关于x(吨)的函数关系式;

(2)李老板计划用17万元开支运费,够用吗?

(3)若每辆车装10吨,且不能浪费车力.李老板要把总运费控制在不超过17.5万元,有多少种调运方案可实现?

(4)请根据前面的要求画出这一函数的图象.

答案

(1)y=﹣100x+178000(0≤x≤60)

(2)不够用

(3)如表

运往地方

数量

产地 

 北京 沈阳
 高州 70 6050 40 50 60 70 80 
 海口 30 4050  6030  20 10 0
(4)如图

题目分析:(1)以从海口运往北京x吨作为着手点,依次列出从海口运往沈阳、从高州运往北京、从高州运往沈阳的香蕉吨数的表达式.再根据运费=运费单价×吨数,列出总运费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进行化简.

(2)根据(1)中总运费y(元)关于x(吨)的函数关系式,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求出总运费的最小值与17万元比较.

(3)根据(1)中总运费y(元)关于x(吨)的函数关系式,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列出总运费,一元一次不等式,求出x的取值范围,并且每种方案的x均能被10整除.

(4)画出坐标系,标出各对应点.

解:(1)依题意知,从海口运往沈阳的香蕉为(60﹣x)吨,从高州运往北京的香蕉为(100﹣x)吨,从高州运往沈阳的香蕉为[120﹣(100﹣x)]吨,则y=1000x+1300(60﹣x)+800(100﹣x)+1000[120﹣(100﹣x)]

化简整理y=﹣100x+178000(0≤x≤60)

(2)由y=﹣100x+178000(0≤x≤60)可知y的最小值为:

y=﹣100×60+178000=172000(元)

∵170000<172000

∴李老板计划用17万元开支运费不够用;

(3)总运费控制在不超过17.5万元,得﹣100x+178000≤175000,解得x≥30

依题意知x可以取30、40、50、60,即有四种调运方案,具体安排见下表

运往地方

数量

产地 

 北京 沈阳
 高州 70 6050 40 50 60 70 80 
 海口 30 4050  6030  20 10 0
(4)由函数y=﹣100x+178000(x=0、10、20、30、40、50、60)知x、y的对应值如下表.

x(吨)  1020 30 40 50 60 
 y(万元)17.8  17.717.6 17.5 17.4 17.3 17.2
图象为直线y=﹣100x+178000上的六个点

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本题内容较多,特别注意以从海口运往北京x吨作为着手点,依次列出从海口运往沈阳、从高州运往北京、从高州运往沈阳的香蕉吨数的表达式.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难:困难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小题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