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晚清时期,封闭的清政府开始设立“同文馆”,聘请外国人教授英语等外语,其目的主要是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尽量少受蒙骗。但这种最初严格限定受技术层面的语言修习,却突进到科技、文化、思想乃至意识形态领域,最终引致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的交流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这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言语的交流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B.坏事有时也会变成好事
C.天真的初衷,意外的收获
D.掌握一门外语如同打开一扇窗户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要谈的是语言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D较容易推出,C的概括也较为贴切;我们无法判断这样的初衷是“好事”还是“坏事”,B不够准确。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 * * 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五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