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沈复。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社戏》一文中鲁迅先生真实地记下了自己童年时期在外祖母家与小伙伴们月夜看戏的经历,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C.《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D.《七颗钻石》作者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他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答案

答案:B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问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最早是在唐朝,而到了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细至如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都标准化了,形成了早期的“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