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 * * ,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3分)
(10分)
(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2分)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
(2)措施:青苗法。(1分)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分)
(3)建议: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任答三点给3分)
题目分析:
(1)联系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可知,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反映的是市易法;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描述的是均输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项改革法令的作用。
(2)材料三中“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说的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取利息。苏辙认为青苗法实施中“吏缘为 * * ,法不能禁”,出现了官吏徇私舞弊的现象;“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增加了地方政府的事务。
(3)该问考查史学的治世、明理和镜鉴功能,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