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表 我国生活能源消费量
能源品种 1990年 1995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合计(万吨标准煤) 15799 15745 19827.2 21280.7 23449.5 25387.9 26789.7
煤炭(万吨) 16700 13530 8174.7 8173.2 8739.0 8386.3 8100.6
煤油(万吨) 105 64 56.4 27.4 26.0 22.7 19.5
液化石油气(万吨) 159 534 1292.7 1350.5 1329.0 1456.2 1607.9
天然气(亿立方米) 19 19 56.9 67.2 79.4 102.6 133.4
煤气(亿立方米) 29 57 131.1 138.1 145.0 156.4 160.5
热力(万百万千焦) 8972 12637 33666.0 41394.9 51744.0 56948.4 57688.7
电力(亿千瓦小时) 481 1006 2238.0 2464.5 2825.0 3251.6 3622.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近些年,我国煤炭生活能源的消耗量呈下降趋势

B.相较1990年,2007年我国煤油的消费量降幅最大

C.污染小的能源在我国生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正逐渐增大

D.2007年,我国热力能源的消耗量大于电力能源的消耗量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相较1990年我国煤炭生活能源的消费量,2007年已经下降了一半左右,而且最近的三年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2005年有些起伏,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故A正确;相较1990年,只有煤炭和煤油的消耗量在减少,显然煤油消费量的降幅更大一些,B正确;煤炭等污染大的能源的比重在下降,天然气和热力等污染小的能源的比重在上升,故C正确。实际上根据常识我国近些年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判断C正确。热力和电力的单位不同,实际上1亿千瓦时=36万百万千焦,统一单位后算一下,电力消耗量是大于热力能源消耗量的,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阅读理解与欣赏

儿童如诗

①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②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了他洞穿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③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成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子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了”。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④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揪动土的德国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请把我埋得浅一点//你埋得太深了//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⑤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椎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这首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⑥最沉静也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记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说里写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的。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它是给鸽子走的//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⑦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上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⑧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小题1:“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请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2:文章标题是“儿童如诗”, “诗歌”和“儿童”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4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引用诗人牛汉的故事,第⑥段中又提到格非小说中的几句话,作者用这两个例子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6分)

小题5:文章结尾谈到马斯洛的“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你作何评价?(6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