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 “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下面对本文有关文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前面,作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后面又接着说“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显然,这两个“第一次”是作者有意这么说的,有意将“万年青”和“鲁迅”视为一体
B.文章直接写鲁迅,有一个抖掉烟灰的动作:“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那“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烟火(作者特意不写烟火的熄灭),正是鲁迅火红的生命的写照
C.“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将花瓶和花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家里鲁迅像下的“万年青”实指鲁迅,墓前的花瓶指的则是鲁迅这株“万年青”。
D.“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这里的“万年青”加上引号,除表示着重和引用外,还有双关的意思,即鲁迅依旧活着,鲁迅的精神永存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家里的“万年青”代表着鲁迅的精神,墓前的花瓶指鲁迅的躯体。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呢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应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

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