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 * * 题。

(甲)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①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②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乙)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指房屋四壁)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意为安然自在)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对(甲)文中“不必太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要不求甚解

B.读书要放过难懂的地方

C.读书不应因小失大

D.读书要死扣住不放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不求甚解有二意:一是虚心,二是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A“不必太滞”不包括虚心的意思;B“不必太滞”自然是要放过难懂的地方,但主要是了解大意;D读书要死扣住不放,正好与“不必太滞”的意思相反;因此选C,读书不应因小失大,也就是了解大意。

推断题
问答题

同学们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摆放在实验桌上的器材有:轻质弹簧测力计(量程为0~2N)、铁架台、钩码三个(每个重1N)、滑轮两个(每个重0.8N)、细线.

(1)实验时,某小组按照图甲所示组装好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子自由端匀速竖直向下拉动,结果发现,拉力大小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无法读数.但该组同学想,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应该为1.9N,不应该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你认为该组同学的分析对吗?______(选填“对”、“不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为了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该组同学明白了原因后,改变了滑轮组绳子的绕法,顺利测出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请你用笔画线代替细线在图乙中画出改变后的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3)实验结束后,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哪些因素会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呢?经过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重有关;

猜想3: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小明和小强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再次进行了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小明的实验记录:

钩码重G/N弹簧测力计读数F/N机械效率η
较小速度提升31.567%
较大速度提升31.567%
小强的实验记录:

钩码重G/N弹簧测力计读数F/N机械效率η

相同提升速度

31.567%
21.161%
根据他俩的实验记录可得出:

小明的探究结论是:______.

小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