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审计风险模型,谈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1)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审计风险模型中,重大错报风险是企业的风险,不受注册会计师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只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正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的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别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过程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则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规范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即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则根据评估的风险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