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结合给定材料,以你认为增进干群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参考例文]

干群和谐 意识先行

近些年来.多发的群体事件屡见于媒介,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仔细查究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其形成和爆发的表象原因往往是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及社会问题,但其背后 的肇因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导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需从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着手,而干群关系中,干部的执政意识往往决定其行事的风格形式,也往往决定了干群关系的发展方向。因此,要使干群关系呈现和谐局面,需要对三个方面的意识进行强化:
民本意识是干群关系和谐的基础。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自我意识膨胀,衙门习气严重,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千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一个 * * 的盛衰。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学习意识是关键。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关键。毛 * * 曾说过: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落后的干部。就会带来落后的工作方式,对干群关系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始终要坚信,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基层工作流于形式,脱离了人民群众,所出台的政策和决策往往违背民意.必然在实践中栽跟头,这也是目前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下到基层调查情况。听取民声,汇集民智,破解实际困难。党员干部应虚心问计于民,这样才能知道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才能制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服务意识是根本。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服务意识缺乏,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重视不够,甚至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父母官的思想,在干群关系中摆正位置,以公仆意识,做为民之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课题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题目,也有必要在以上的三点意识上进行强化,从而创造鱼水情深、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使和谐的干群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强推动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也谈“附庯风雅”        马慧元

  有这样一则轶事:二战结束后,有个叫做汉?凡?米格伦的家伙模仿名画家维米尔的手法画了一幅《以马忤斯的晚餐》,结果几乎被所有人包括专业画家、鉴赏家都当成新发现的维米尔新作。事情败露后,这些在艺术领域里有发言权的人,大概脸红了一红。

  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多数欣赏艺术的人都是附庸风雅,他们不能区分伪作和真品,在伪作面前感动得死去活来。是不是这样呢?这个话题可真不小。不光在美术界,音乐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甚至可以说,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都涉及真伪和微妙差别的判断。巴赫的作品中有没有伪作而被当真的呢?太可能有了。那么误把伪作当真的音乐爱好者,被这音乐感动,是不是就是“附庸风雅”,要被斥为假爱好者?在我看来,跟附庸风雅对立的,无非是两种人,一是对艺术毫无兴趣的,自然免了附庸风雅和矫情的恶名;二是真懂的,严格说起来,这差不多只是极少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了。说白了,你我非专家,不论怎么喜欢艺术,总归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地附庸风雅,因为经典艺术这东西太难、太细致,除非有专业训练,不然极难说到点子上。一般能大概说得沾边的艺术爱好者,其实也经不起追究,你让他多说几个一二三,基本就露馅了(本人也不例外)。就是真正的艺术家,有发言权的也只限于极少的领域和作品,除非花大量时间研究,一个弹惯肖邦的人随便说几句对巴赫的印象,也很有可能不入巴赫专家的法眼——基本是外行话。

  所以把假当成真,或者把坏当成好,说到底,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足,判断失准。而判断失准,或者说目前对某类艺术的了解还不够,是否就意味着他喜欢艺术是可笑的,或不妥的呢?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很难的东西,为什么对艺术有附庸风雅之讥,而对其他领域,比如科技工业没有这类说法?也许部分原因是:工业商品一般为实用,不太可能成为饭桌上的谈资;而艺术这无用之物,在很多人那里是生活的装点,所以一说就貌似标榜教养,显示了社交中的虚荣和势利。此外,比如我完全不懂手机的制造,但我也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牌子不如那个牌子好用,即使让专业人士听到,估计也不会怪罪。而对艺术产品,因为涉及人人都有的情感,在每个接受者那里都有独特感受,能跟艺术产品也就是作品达成某种沟通,所以人们发表的评论就可以是:“它表达了什么?谁表达得更好?”这听上去就有点判断的意思了。要命的是,外行下这种判断,结论可能跟内行有天壤之别,而不像其他商品,消费者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这样一来,艺术鉴赏可真成了说不得的事情。不懂的人很难区分其微妙差别——即使能,也是反复研究学习的结果,所以才会有古董鉴定这样的专业。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么都懂,通常总是极少的人乐意深究某类艺术。如果将乐意懂而还不够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么艺术几乎就没有欣赏人群了。欣赏是渐进的难事,任何人都有从懂得少到懂得多的过程,也许第一次去听音乐会的时候,连巴赫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如果真能坚持去听十次,感受的深度当然就不一样了。何况,任何复杂事物,都有个洋葱头般的层次,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尽知,而知识和品味,都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慢慢提高的。既如此,为什么不懂其他专门知识而说错可以被理解,不够懂艺术而说错就要被嘲笑呢?

  我反对“附庸风雅”之讥,并不是说,所有关于艺术的见解和感受都有一样的意义。我以为,高低对错当然有,理解也有深入和肤浅之分。如果在公共空间内发表的话,不妥的意见应该被纠正;但从心态来讲,因为意见不够准确,就把观点背后的“人”和愿意了解艺术的愿望也否定了,认为“没判断出真伪的喜欢必然是假喜欢”,“不懂而叫好必然是附庸风雅”,好像也真是有点过分了吧(选自《文汇报》2009年11月24日)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汉凡米格伦的《以马忤斯的晚餐》被错误鉴赏的事实为例,说明多数欣赏的人都会被人讥讽为附庸风雅。

B.作者以马赫的作品中有伪作而被当真的事实为例,证明不光是在美术界,在音乐界的鉴赏中也不乏把伪作当真的现象。

C.作者以自己本人为例,说明一般的艺术爱好者,在艺术鉴赏的深究面前也会露馅,说出外行话。

D.作者以自己本人为例,说明自己虽然不懂手机的制造,但可理直气壮地去评手机牌子的好坏,因为在这方面不存在“附庸风雅”之讥。

2.作者反对“附庸风雅”之讥,下列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在鉴赏中判断失准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足,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么都懂。

B.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比如在美术界、音乐界,都涉及真伪和微妙差别的判断。

C.如果将乐意懂而还不够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么艺术几乎就没有欣赏人群了。

D.消费者对艺术品不像对其他商品一样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不够懂艺术而说错应被理解。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一旦出错,鉴赏者常常被斥为附庸风雅,是假爱好者。 B.只有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人以及极少数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才能免除附庸风雅和矫情的恶名。

C.虽然经典艺术太难、太细致,但只要经过专业训练,就可涉足艺术鉴赏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D.艺术鉴赏判断失准,只能说明判断者知识和能力不足,而不能就此否定他们对艺术的喜爱。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