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12分)太阳是地面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引起了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和春夏秋冬的循环变化。下表是海平面上太阳辐射日总量(×4.2焦/厘米2·日),下图是我国与全球总辐射量对比图。分析图和表,回答问题。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小计
90°NOO7831093777OOO2653
60°N147453821994814445148513873
40°N43869692410079156854353255 425
20°N7018559389509298426956156525
89191085l8028428978838566932
20°S9848566715766638449731014658l
40°S97069842130442469095810745539
60°S8634571434813245285110614007
90°S827O00OO81311662806
小计58214925555257745496485557566162 

(1)简述太阳辐射量在春分日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北纬90°在夏至日较南纬90°在冬至日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73×4.2焦/厘米2·日,分析其原因。

(3)我国30°附近东部与西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悬殊,但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较西部高得多,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

(12分)

(1)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4分)

(2)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近日点时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反之,远日点则较少。冬至日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夏至日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北半球。(4分)

(3)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大,但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气温较东部低,东部相反。(4分)

题目分析: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在春分日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所以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太阳高度。

(2)北纬90°在较南纬90°在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73×4.2焦/厘米2·日,分析其原因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近日点时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较远日点时多,夏至日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北半球,北纬90°获得太阳辐射,而冬至日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南纬90°获得太阳辐射,可以看出南纬90°冬至日获得太阳辐射时,处于近日点,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比北纬90°夏至日获得太阳辐射多。

(3)东部与西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悬殊,但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较西部高得多,请分析其原因。我国30°附近东部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势低,大气层较厚,空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强,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少,但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所以气温较高,而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大,但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气温较东部低。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