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 * * 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摘自温 * *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 材料2 我国存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浪费是惊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节约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即人口约束。人口约束给我国经济制造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不熟练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非常低,藉此我国制造的产品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不熟练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又使得工资的上升存在着强大阻力,这些劳动者很难从经济增长中获得足够的实惠。诸如“民工荒”和“欠薪”现象,都是对这个悖论的注释。当劳动的节约和资本的节约发生冲突的时候,由约束条件引发的把其中一种节约用到极限的现象就会不断发生,而这必然又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节约;当一种节约的所得小于其他方面不节约的所失时,社会性的浪费就忙必然会产生。 摘自《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什么 (2) 在构建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节约
参考答案:
解析:(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2)当前大力提倡的节约型社会当然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树立节约意识。但个体的节约未必意味着整体的节约,个人的节约未必意味着社会的节约。 在我国,影响和制约资源节约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转型,粗放型增长还没有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因为劳动力主体大军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型增长,而没有转变为需求拉动型增长。增长方式转型滞后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这就意味着资源没有被有效配置和使用,存在着浪费。因此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在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节约的制度可行性,进而降低制度可行性的实现成本;二是扩大节约的技术可行性,进而降低技术可行性的实现成本。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性节约,使得社会性节约有一种长效的自我实施、自我强化的机制。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知识点。题目由三段材料组成,材料1阐述了中国必须走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材料2论述了我国第二产业(工业)的粗放经营,投入多,产出低的增长模式。材料3从根本层面上表明我国现存增长方式存在的原因。回答本题时,需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角度着手回答,本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考生应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