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采用了包工包全部材料的固定价格合同。工程招标文件参考资料中提供的用砂地点距工地4公里。但是开工后,检查该砂质量不符合要求,承包商只得从另一距工地20公里的供砂地点采购。而在一个关键工作面上又因以下原因造成临时停工:5月20日至5月26日承包商的施工设备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故障;应于5月27日交给承包商的后续图纸直到6月10日才交给承包商;6月7日至6月12日施工现场下了该季节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了6月11日至6月14日的该地区的供电全面中断。 [问题]1.由于供砂距离的增大,必然引起费用的增加,承包商经过仔细认真计算后,在业主指令下达的第三天,向业主的监理工程师提交了将原用砂单价每吨提高5元人民币的索赔要求。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应该批准该索赔要求吗为什么 2.由于几种情况的暂时停工,承包商在6月15日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了延长工期25天,成本损失费人民币2万元/天(此费率已经监理工程师核准)和利润损失费人民币2000元/天的索赔要求,共计索赔款57.2万元。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应该批准该索赔款额多少万元为什么 3.索赔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4.若承包商对因业主原因造成的窝工损失进行索赔时,要求设备窝工损失按台班计算,人工的窝工损失按工日计价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怎样计算 5.你认为应该在业主给承包商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中扣除竣工拖期违约损失赔偿金吗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因砂场地点的变化提出的索赔不能被批准,原因是: (1)承包商应对自己就招标文件的解释负责并考虑相关风险; (2)承包商应对自己报价的正确性与完备性负责; (3)材料供应的情况变化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能够合理预见到的。 2.可以批准的费用索赔额为32万元人民币。原因是: (1)5月20 R至5月26 E[出现的设备故障,属于承包商应承担的风险,不应考虑承包商的费用索赔要求。 (2)5月27 至6月9 R是由于业主迟交图纸引起的,为业主应承担的风险,可以索赔,但不应考虑承包商的利润要求,索赔额为14×2=28(万元)。 (3)6月7日至6月12 R的特大暴雨属于双方共同的风险,不应考虑承包商的费用索赔要求。 (4)6月13日至6月14日的停电属于有经验的承包商无法预见的自然条件变化,为业主应承担的风险,但不应考虑承包商的利润要求,索赔额为2X2=4(万元)。 3.承包商的索赔要求成立必须同时具备如下四个条件: (1)与合同相比较,已造成了实际的额外费用或工期损失; (2)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不是由于承包商的过失; (3)按合同规定造成的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不是应由承包商承担的风险; (4)承包商在事件发生后的规定时间内提出了索赔的书面意向通知。 4.不合理。因窝工闲置的设备按折旧费或停滞台班费或租赁费计价,不包括运转费部分,人工费损失应考虑这部分工作的工人调做其他工作时工效降低的损失费用,一般用工日单价乘以一个测算的降效系数计算这一部分损失,而且只按成本费用计算,不包括利润。 5.由上述事件引起的工程进度拖延不等于竣工工期的延误。原因是:如果不能通过施工方案的调整将延误的工期补回,将会造成工期延误,支付中要扣除拖期违约金;如果能够通过施工方案的调整将延误的工期补回,不会造成工期延误,不产生拖期违约金,支付中不扣。

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 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 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