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地准备针对是否在公共场所公开摄像头的具体位置问题听取市民的意见,如果让你去做这项工作,那么如何能得到真实有效的意见

答案

参考答案:加强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举措,全面了解人民群众之所想,积极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如果让我去做这件事,我一定会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认真把事情办好。 “走光”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绝不会陌生。然而,长久以来似乎“走光”都是一些明星们的“专利”,普通人也只是把明星走光的轶事拿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普通大众的生活也逐渐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就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公共场合设置摄像头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因为公共场合没有隐私可言,更谈不上侵犯隐私了。有人认为,市民在公共场所的隐私权虽然比私人空间少,但并不代表没有,有关部门未经同意就“窥见”市民隐私,似有不妥。普遍大众都认为,公共场合安装摄像头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这一点人们也能理解。但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安装摄像头的单位能否在安装的地点给人们一个提示,这样一来既达到威慑犯罪分子的作用,同时也能让人们感觉自己没有被侵犯。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又最大限度地减少隐私曝光的可能性。这是公共场所是否应该安装摄像头引发的争论问题。那么公共场所的摄像头是否应该被公开具体的位置,同样引发市民的争论。为了获取真实有效的意见,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和方法: 第一,采取暗访的方法。首先,暗访能真正掌握到社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更好地为自己确定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可靠的基础。再次,可以大大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更加有效地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想法,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 第二,采取网络调查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渐渐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于是,在传统的面对面的市场调查中衍生出了一个新兴的网上市场调查,这种通过网络的市场调查方式极大地扩大了我们做市场调查的人群数及地域度,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该市场调查的活动中来,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能够使该调查数据更符合“公共场所公开摄像头具体位置”这一问题的市场状况。 第三,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举办座谈会。选取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座谈会的方式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就“公共场所公开摄像头具体位置”的问题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座谈会的方式更加直接有效,好处非常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增加彼此间的友谊,能加强信息交流从而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通过这种深入细致的交流进一步巩固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最终可以获得市民更加真实有效的意见,从而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关于公共场所摄像头的问题,短期内可能不会停止,不过在争论中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点是:摄像头的使用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些许“弊端”,但它也在为我们带来很多“利益”。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在这种“弊端”与“利益”之中寻求一种平衡,从而使它的“利益”最大化,更好地表达民意,代表人民的心声。

阅读理解与欣赏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地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周游列国时,有个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夸记”的书。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吾先君 ① ,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 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 ③ ”,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可见,不仅孔子“  ④ ”,他的孙子子思也“ ⑤ ”。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睁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            (本文作者杨朝明。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他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孔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小题2: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入标序号的横线处。(5分)

         ②                    ④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