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2中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请据此教材内容设计1课时(45分钟)的教案。

答案

参考答案: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入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由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地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6.1 案例引趣,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20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纪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给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费用4.8万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世纪盛典公司遂将北京大学起诉到法院。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6.2资料分析,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 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分子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 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模型建构。)
(3) 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
(1) 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
(2) 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
(3) 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分子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
(4) 学生构建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6.3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 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 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 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6.4 DNA分子结构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分子模型,发现不同DNA分子的结构并不尽相同,差异表现在DNA分子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6.5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记录本小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并将几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归纳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数量的比例关系。
6.6 情感教育提升
在资料分析、模型制作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互补;对所从事的研究有兴趣和激情等。)
6.7 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总结在制作和运用DNA分子模型的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寻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设计制作更科学、更美观、使用更方便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