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列提法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解析:将三者并提是错误的。 “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术语。将三者并列的提法也比较常见,但这种提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对三者内涵的理解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做了明确界定,指出知识既包括能够编码的知识,如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但不可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如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 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①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前者指的就是智力,它适合于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也包括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②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③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素质”一词有多重涵义,但一般对素质概念的界定都同时兼顾了素质的生物学和文化学两方面的因素,认为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把—个人所具有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对三者相互关系的理解 ①关于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反之,一个能力弱的人要获得同样的知识一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深刻,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处理同样的事情比一个没有知识或知识面狭窄的人快得多,成功的把握大得多。大量知识的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更是如此。 ②关于能力与素质。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由于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体现的,因此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诉诸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能力作为素质的外化,属实践活动范畴,较素质而言,更容易操作与评价。 ③关于知识与素质。不管对素质做何种理解,都不能否认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定性依赖关系,不能否认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正是有了教育对系统知识的传授,人在智慧、认识、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才得以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而接近或达到类的水平。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占有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正是在对这些外部输入的经验与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人才确立了自己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与行为模式,最终内化为以能力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素质。 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决不是并列的、平行的。